曲靖烧饵块:烟火人间味,一饼见真情 │ 游曲靖
曲靖烧饵块:烟火人间味,一饼见真情
晨曦初露时,曲靖的老街巷便蒸腾起缕缕白烟,混着木炭特有的松脂香,勾得人脚步不自觉地循着香气游走。待转过街角,便可见那方铁皮炉子正吐着橘红的火舌,铁网上码着的米饼在火焰舔舐下渐次鼓起金边的波浪,这便是曲靖人割舍不下的乡愁印记——烧饵块。
溯源这方寸间的美味,恰似翻阅一部浓缩的地方志。相传百年前,滇东大地稻谷丰饶,农人将新收的糯米舂成细腻的粉浆,塑成圆饼晒干储存。聪慧的主妇们发现,把这些硬实的饵块放在炭火上慢慢烘烤,竟能焕发出令人惊艳的风味。从此,田间地头的粗粝吃食,经烟火淬炼,化作了市井巷陌的精致小食。如今走在曲靖街头,无论是斑驳的老屋檐下,还是霓虹闪烁的新商圈,总能找到守着铁炉子的摊主,他们掌心的老茧与饵块表面的纹路同样深刻,见证着时光流转中的坚守。
若说食材是美食的灵魂底色,那么曲靖烧饵块便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丹青。精选本地珍珠籼米,浸泡磨浆后蒸制成绵软适度的饵块,晾至半干再切成薄片。真正懂行的师傅会在清晨现削饵块,刀刃划过米饼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切出的薄片透光可见脉络,像极了滇东梯田层层叠叠的曲线。待炭火烧至通红,将饵块平铺其上,眼见着米白色渐渐晕染出琥珀色的云纹,边缘泛起细密的焦泡,此时刷上一层由红糖、蜂蜜调制的秘制酱汁,甜咸交织的气息瞬间漫溢开来。
最妙的是那千变万化的搭配艺术。老饕们惯常要份“全家福”:酥脆的饵块打底,依次铺上卤得透亮的牛肉片、油亮亮的花生碎、碧绿的香菜末,再淋一勺鲜红欲滴的油辣子,最后撒上些许炒香的芝麻。咬下的刹那,听觉先行——咔嚓声清脆悦耳;触觉紧随其后——外皮酥脆如秋叶,内里却保持着米糕般的绵软;味觉则在咸鲜、微甜、辛辣间跌宕起伏,恍若舌尖在进行一场滇东山水间的徒步旅行。若嫌油腻,不妨就着一碗酸萝卜汤,清冽的汤汁裹挟着发酵过的酸爽,恰似山涧清泉冲刷味蕾。
在曲靖人的生活图谱里,烧饵块绝非简单的果腹之物。孩童放学路上攥着零钱奔向摊点,接过还带着余温的饵块时眼里的光,是童年最鲜活的记忆;游子归乡的第一顿早餐必定要有它,咬下第一口便知故乡未改;逢年过节的集市上,家家户户支起铁锅现烤现卖,蒸汽氤氲中飘荡着邻里间的寒暄问候。这块小小的米饼,承载着耕读传家的质朴,也盛放着市井百态的热闹。
若要领略地道风味,不妨学着本地人的吃法:早起寻个路边摊,看着老板将昨夜备好的饵块放上铁网,待表面泛起虎皮斑纹时迅速翻面,两面皆烤至金黄便可起锅。趁热撕开一角,先嗅其香,再观其色,而后豪迈地咬下一大口。此时莫管什么斯文仪态,任酥脆与绵软在齿间碰撞,让多种滋味在口腔交融,这才是对美食最高的礼赞。若恰逢雨季,还可让店家把饵块剪成小块丢进砂锅,与青菜豆腐同煮,又是另一番温润熨帖的好滋味。
暮色四合时分,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烧饵块摊子次第亮起灯火。跳动的火苗映照着食客们满足的笑容,升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上的雾气,却清晰了这座城市最本真的模样。在这方天地里,没有繁复的技巧比拼,有的只是对食材本味的尊重;无需华丽的摆盘装饰,朴素的纸包里裹着最踏实的幸福。或许这就是烧饵块的魅力所在——它是晨光里的第一缕慰藉,是夜幕下的最后一份温暖,是刻进曲靖人骨血里的烟火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