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云机二厂:从三线军工到现代制造的传奇蝶变 │ 游曲靖
曲靖云机二厂:从三线军工到现代制造的传奇蝶变
一、历史溯源:三线建设的工业丰碑
1.1战火中诞生:国防使命的启航
1964年,在“三线建设”战略驱动下,云南机器二厂(军工代号“国营969厂”)在曲靖市陆良县筹建,成为西南地区重要军工基地。初期聚焦56式半自动步枪生产,年均产能达数万支,其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填补了云南军工空白。据《陆良县志》记载,1969年该厂自主研发半自动步枪工装5172种,获云南省政府特别表彰。
1.2军转民转型:民品时代的创新突破
1979年响应国家“军转民”号召,云机二厂开启多元化转型。1981年停产军品后,先后开发“鸳鸯牌”家用缝纫机、130汽车前桥总成等30余种民品,其中缝纫机年销量突破50万台,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1985年数据显示,工厂职工达1215人,技术团队涵盖60名工程师,形成“军工技术+民用需求”的独特研发体系。
1.3改制重生:国企改革的时代答卷
2009年8月31日,云南机二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200万元,隶属云天化集团。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完成从“生产型”到“创新型”的蜕变。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公司现拥有金属锻造、冲压、切削等先进生产线446台,通过国家二级计量单位认证,产品覆盖汽车前后桥总成、传动轴总成及工程机械零部件,年产值突破5亿元。
二、人物志:匠心铸就的工业史诗
2.1李柏龄:航空救国的先驱者
作为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首任厂长,李柏龄(清华留美高材生)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带领团队在贵州毕节乌鸦洞建起中国首座航空发动机厂。1943年成功试制首批塞克隆航空发动机,经昆明至南京试飞验证性能达标,开创中国自制航空发动机先河。其“航空救国”精神影响深远,工厂曾命名“高志航路”激励职工。
2.2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曾参与大定厂建设的吴大观,毕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主持研制多型发动机,被授予“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称号。其技术传承在云机二厂军转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工厂从传统机械加工向高精度制造转型。
2.3当代工匠:技能传承与创新突破
现公司技术团队中,高级工程师伏照辉带领团队攻克汽车零部件精密加工难题,产品合格率达99.8%。2025年新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实现进口替代,获国家专利认证。工厂保留的“旋风剧社”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企业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
三、现状与未来:新时代的制造雄心
3.1产业升级:智能化制造的实践
通过引进德国智能生产线,实现锻造、冲压、切削全流程自动化。2024年建成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25%。公司获评“云南省专精特新企业”,主导产品汽车前后桥总成通过IATF16949认证,进入东南亚市场。
3.2区域协同:面向南亚的开放枢纽
依托曲靖区位优势,公司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25年参与普朗铜矿及大瑞铁路项目招标,产品出口至泰国、越南等国。南博会期间,公司展示的智能传动轴总成获海外客商青睐,签订千万级订单,成为云南装备制造“走出去”的标杆。
3.3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践行“双碳”战略,公司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站,实现厂区30%绿电供应。研发的再生金属利用技术使废料回收率达95%,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未来规划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目标2030年实现产值翻番。
从三线军工基地到现代制造企业,曲靖云机二厂历经六十年风雨,始终坚守“实业报国”初心。其历史照片档案现存于云南省档案馆,包括1966年建厂初期的老厂房影像、1980年代缝纫机生产线实景及2025年智能化车间全景。这些珍贵影像不仅记录着工业文明的进程,更彰显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