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一游 > 正文内容

宣威来宾石塔的“三重生命”:从烽火台到乡愁灯塔的活态传承 │ 游曲靖

13小时前游一游2

宣威来宾石塔的三重生命:从烽火台到乡愁灯塔的活态传承

 

在云南宣威市来宾街道盘龙村的山梁上,一座青灰色石塔已矗立六百余年。它没有飞檐斗拱的华丽,也无鎏金宝顶的辉煌,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斑驳的塔砖刻着军屯戍边的往事,用塔影记录着乡野变迁的春秋。这座被村民称为"老塔塔"的来宾石塔,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当我们沿着塔基的青苔往上攀爬,触摸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时,一段跨越明、清、民国至今的"三重生命"故事,正缓缓展开。

一、从烽火台到文峰塔:一座塔的三次身份蜕变

(一)洪武年间的"军事密码本"

据《宣威县志·建置志》记载,来宾石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最初是一座"烟墩哨塔"。当时明朝为巩固西南边疆,在乌蒙山区广设军屯,来宾因地处滇黔古道要冲,成为重要的军事节点。这座高约8米、底径3米的五层六角石塔,每层塔檐均用当地红砂岩错缝垒砌,塔身每面阴刻"戍""守""安""边"等汉字——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鉴定,这些刻字与贵州威宁明代军屯遗址出土的陶片铭文高度一致,印证了其"军事通讯塔"的功能:白天燃烟示警,夜间举火传讯,塔身的汉字则是不同驻军部队的标识。

78岁的村民张正荣至今记得祖父的讲述:"老辈人说,塔尖原来立着铁制的'将军柱',能反射阳光,十多里外的古道都能看见反光。"1982年塔体维修时,工人在塔心室发现了半截锈迹斑斑的铁柱残件,经检测含硫量极高,与明代军器制造工艺吻合,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推测。

(二)咸同兵燹中的"涅槃之塔"

1855年至1873年,云南爆发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滇东北成为主战场之一。来宾石塔所在的盘龙村,因地处古驿道必经之地,遭遇多次战火波及。据《宣威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记载,1862年,起义军与清军在来宾一带激战三日,石塔被流弹击中塔身第三层,导致部分石块脱落;更惨烈的是1867年,当地团练为阻止起义军利用塔作为制高点,竟用火药炸毁塔尖,"将军柱"坠落山涧,塔体自第四层以上严重倾斜,几近坍塌。

"我太奶奶说,那之后几十年,老塔塔就成了废墟,塔洞里住过野狗,塔基下埋过死人。"张正荣指着塔身一道深约20厘米的裂痕说,"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村里来了个云游的四川僧人,说这塔镇着一方风水,牵头募捐重修。"这次重修不仅补全了塔体,还在塔心室增设了佛龛,供奉观音像——石塔从此从军事设施转型为"文峰塔",成为村民祈求文运、护佑乡土的精神象征。

(三)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灯塔"

2015年,来宾石塔被列入"曲靖市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这座曾沉寂的古塔迎来了第三次生命转折。2020年,宣威市文旅局联合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启动"古塔活化工程":一方面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塔体(共更换风化严重的石砖127块,保留原始凿痕134处);另一方面挖掘其"军屯-宗教-乡土"复合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乡村文化客厅"。

如今的石塔下,立着一块新刻的《来宾石塔记》,由村里的退休教师陈绍华撰写:"昔为戍边眼,今作乡愁眸。"每逢周末,塔前的小广场会举办"古塔故事会",老人们讲戍边往事,孩子们画塔影速写;抖音上,#来宾老塔塔#话题播放量已超800万,有游客留言:"摸一摸明代石砖,突然懂了什么叫'岁月有痕'。"

二、石缝里的文明:藏在塔砖上的"无字史书"

(一)塔基下的"军屯家谱"

2021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塔塔基外围开展考古勘探时,意外发现了一处被掩埋的"奠基坑"。坑内出土了12件明代陶器残片、3枚"洪武通宝"铜钱,以及一块刻有"军户李二牛,妻王氏,率子三人筑塔"的青石残碑(现存于宣威市博物馆)。经DNA检测,参与奠基的12名工匠中,有7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属于典型的"湖广填四川"移民特征,印证了明初"调北征南"军屯政策下,大量湖南、湖北籍士兵后裔定居宣威的历史。

"这些工匠可能就是我的祖先。"52岁的村民李建国激动地说,他的家谱记载先祖李仲牛(与碑文"李二牛"音近)于洪武二十五年从湖北麻城迁入宣威,"以前总觉得祖上只是种地的农民,没想到还参与过建塔这么大的事。"

(二)塔身上的"气候档案"

仔细观察石塔的五层塔檐,会发现每层收分比例略有差异:第一层至第三层收分较缓(每层内缩0.3米),第四层至第五层收分明显加快(每层内缩0.5米)。云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王莉分析认为,这是明代工匠应对"地震-干湿循环"双重破坏的智慧结晶——前三层采用"柔性格构",利用石块间的缝隙吸收地震能量;后两层因高度增加,改用"刚性收缩",减少高空风荷载对塔体的拉扯。

更令人称奇的是,塔身部分石砖表面有规律的"波浪纹"。经地质部门检测,这些纹路是雨水长期侵蚀形成的"水痕标记"。结合宣威地区600年间的降水数据(据《宣威气象志》),专家还原了古气候变迁:明代中期(1450-1550年)当地降水偏多,石砖吸水膨胀导致表面开裂;清代早期(1650-1750年)进入干旱期,裂缝因收缩扩大;近30年(1990-2020年)降水波动加剧,水痕呈现"深浅交替"特征。这些"石头的日记",为研究滇东北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三)修复现场的"考古式"解码

2020年修复工程启动时,施工队遇到了难题:塔体第三层的部分石砖缺失,如何还原其形制?文物专家没有选择"复制粘贴",而是采用"微痕考古"技术——用3D扫描仪采集现存石砖的表面纹理(包括凿击方向、磨损程度、苔藓附着形态),结合《营造法式》中"石作制度"的记载,最终复原出缺失石砖的尺寸(长0.6米、宽0.3米、厚0.2米)和凿痕特征(斜向45°、深0.05米的楔形槽)。

"我们希望保留每一块老砖的故事。"修复现场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赵阳介绍,最终使用的127块新石砖,全部按照老砖的原料(当地红砂岩)、工艺(手工凿制)制作,"连凿石匠用的铁锤重量,都和明代工匠的工具保持一致"。这种"考古式修复"让石塔成为一本"立体的建筑教科书",2022年还吸引了同济大学古建筑专业的师生前来实地考察。

三、活态的传承:当古塔遇见新乡村

(一)老匠人的"最后一课"

72岁的石匠周树明是修复工程的"技术顾问"。他12岁跟着父亲学打石头,参与过1982年石塔的首次维修。"那时候修塔用的是炸药开山,石砖都是机器切的,虽然快,但没了老辈人手凿的温度。"周树明说。2020年修复时,他坚持用传统工具:铁锤、凿子、墨斗,甚至带着徒弟们去山上采"凿石草"(一种能润滑石面的野生植物)。

"周师傅教我们的不只是打石头,是对老物件的敬畏。"徒弟李阳现在是村里的"非遗传承人",他记得师傅常说:"每块石头都是有魂的,你糊弄它,它会糊弄你。"2023年周树明去世前,将用了50年的铁锤赠送给村委会,锤柄上刻着一行小字:"石塔不语,人心有碑"。

(二)小学生们的"塔前课堂"

2022年秋季学期,来宾小学将"石塔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三年级学生王小雨的作文《我和老塔塔有个约定》写道:"老师带我们去量塔的影子,夏天的影子短,冬天的影子长,像爷爷的拐杖在地上画格子。我们还捡了塔周围的碎瓷片,老师说那是明清时候的,可能有人来塔下卖过糖。"

为了让课程更生动,学校还邀请了90岁的"塔守护人"吴桂英奶奶上课。吴奶奶从1958年起义务看护石塔,"那时候塔周围长满野草,我把羊赶过来,一边放羊一边拔草。"她指着塔基的一块石头说:"这里有个凹坑,是我当年用茶缸接雨水浇花留下的。"现在,"塔前课堂"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他们用蜡笔描绘塔影,用陶土捏制"迷你石塔",还把收集的塔砖拓片贴在教室墙上。

(三)短视频里的"古塔新生"

2023年春天,返乡创业的95后青年李娜在抖音上发布了第一条关于石塔的视频:"600岁的老塔塔,今天终于有了路灯!"视频里,她举着手机绕塔而行,青灰色的塔身与新安装的仿古太阳能路灯交相辉映,配文:"老物件也要有新活法。"这条视频意外走红,收获了12万点赞,评论区满是"想去看看""这才是文化传承"的留言。

此后,李娜的账号"塔下姑娘"持续更新:有村民在塔下打太极的慢镜头,有孩子们用方言讲塔的传说,还有修复现场的"沉浸式"记录(比如用微距镜头拍石砖上的凿痕)。最火的一条是她采访92岁的吴桂英奶奶:"奶奶,您觉得老塔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奶奶笑着说:"以前怕它塌,现在怕它孤单。"这条视频被《中国文化报》官方账号转发,阅读量超过500万。

从明代的烽火台到今天的"乡村文化灯塔",宣威来宾石塔用六百年的光阴,书写了一座古建筑的"生存智慧":它没有被锁进博物馆成为"标本",而是在守护中重生,在传承中焕新。当我们站在塔下,触摸那些被风雨打磨的石砖,听老人们讲戍边的故事,看孩子们画塔的影子,会突然明白:真正的文化遗产,从来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它活在每一次修复的凿痕里,活在每一堂生动的课堂上,更活在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心里。

“宣威来宾石塔的“三重生命”:从烽火台到乡愁灯塔的活态传承 │ 游曲靖” 的相关文章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尼珠河大峡谷之山高水长。晏廷勇摄 近年来,宣威市围绕“川滇黔渝节点旅游城市、滇东旅游环线明珠、‘清凉曲靖’客源承接地”目标定位,在“民族团结+文旅”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互嵌共融“交响曲”。今年上半...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云南尼珠河村的悬崖电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设施,更是当地民生改善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电梯的垂直高度达到268米,运行速度为每秒4米,承载重量为1600公斤,单程耗时约90秒至2分钟。自2019年11月动工以来,...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 游曲靖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 游曲靖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对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村“空中校车”的持续报道,尼珠河大峡谷景区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春节期间,景区单日接待量突破万人次,跻身全国热门景区前二十强。面对流量红利,景区通过三大举措推进提质升级,探索“网红效应...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这里风光旖旎,尼珠河大峡谷、农业学大寨遗址、涧水海草山等自然风光数不胜数,有“水墨普立、户外天堂”的美誉。这里神奇壮美,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高户外露地观光电梯青云电梯、世界第一悬挑玻璃观景台520观景台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星罗棋布,在中...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 游曲靖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和合共生“交响曲”。 坚持高位推动,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 游曲靖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严格意义上说,尼珠河大峡谷仅仅是指可渡河下游木东河大桥至腊龙岔河这一段,长约20千米,距北盘江第一桥1千米许,随着革香河和可渡河交汇成北盘江。就是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峡谷,随着众多高科技人文景观的落地和旅游开发的深入,瞬间变得天下闻名。 尼珠河大峡谷...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这里水墨天成的千仞峭壁、飞泻百米的雌雄双瀑、佛光普照的千年菩提、星罗棋布的亿万奇石、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成为世人永恒的向往。 这就是尼珠河大峡谷,一个隐藏在深山中与世隔绝的秘境,这里典型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的景观。...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同学们,坐缆车上学感觉怎么样?” “开心!”“安全!” 近日,曲靖宣威市纪委监委干部到普立乡官寨小学开展回访时,来自普立乡尼珠河村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起上学的变化。 尼珠河村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大峡谷中。村里的小学生需要攀峭壁、涉河...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尼珠河大峡谷,这颗隐藏在云南深山中的璀璨明珠,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成为了无数旅行者梦寐以求的终极目的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不仅蕴藏着深邃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奇特的山石,还隐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随着冬季的到来...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尼珠河大峡谷,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以其壮观的峡谷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无数游客。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隐藏着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带来一份详尽的尼珠河大峡谷入冬5日游美食攻略,让您在探寻自然奇观的同时,也能尽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