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一游 > 正文内容

石上弦歌:一块师宗碑刻里的明清边地教育密码 │ 游曲靖

12小时前游一游2

石上弦歌:一块师宗碑刻里的明清边地教育密码

在云南曲靖师宗县丹凤街道大堵杂村的一片荒坡上,一块高1.8米、宽0.9米的青石碑静静立了300余年。碑身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却依然能辨认出"生童预貯"四个擘窠大字——这是清代师宗州乡绅为保障学子生计而立的教育基金碑,也是西南边疆罕见的"教育储备金"实物见证。当我们拂去碑上尘埃,一段关于知识传承、乡邻互助的温暖往事,正从石纹深处缓缓流淌而出。

一、边地弦诵:碑刻里的教育生存战

1.山高水远的科举之路

师宗地处滇东南,明清时属"滇南锁钥",但"山多田少,土瘠民贫"的地理特征,让当地学子求学之路格外艰难。据《师宗州志·学校志》记载:"生童赴府试,往返需越东山三十里,肩挑书箧,足踏芒鞋者十之八九。"更现实的是,许多家庭连"束脩之资"都难以筹措——当时一个童生每年需交"廪饩银"(相当于现在的助学金)约3两白银,相当于普通农户半年口粮。

2.预貯制度的民间智慧

为破解"寒门难读书"困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师宗州城绅士李如龙联合12位地方乡贤,发起"生童预貯"计划:由众人捐田320亩,每年收租谷120石(约合今1.5万公斤),专款存储于"义学仓",用于资助贫困生童的笔墨纸砚、赴考盘缠及岁考奖励。这块碑刻,正是当年捐田契约与章程的勒石存证。

3.边疆教育的特殊使命

与中原地区官学体系不同,师宗的"预貯碑"折射出西南边疆的教育自觉。清代云南学政吴自肃在《滇南学政事宜》中提到:"滇中士习,全赖绅士提倡。"这块碑刻不仅是一份经济契约,更是地方士绅主动承担文化责任的见证——他们用最朴素的"众筹"方式,在边疆种下一颗"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

二、石上春秋:碑里碑外的众生相

1.李如龙:从盐商到"教育公益人"

碑阴首行镌刻的捐资名单首位,便是"例授登仕佐郎李如龙"。这位出身师宗城南的李姓商人,早年靠贩运滇盐至广西获利,却在乾隆初年突然"散财兴学"。《师宗商业史话》记载,李如龙曾在日记中写道:"吾少时欲读书而家贫,每见里中子弟负笈远游,心窃悯之。"他捐出的120亩田中,有60亩是自己经营的"官庄田",相当于放弃了每年近200两白银的稳定收入。

2."义学仓"的日常:从收租到放粮

碑刻中详细记录了"预貯"资金的管理规则:设"仓正"1名(由绅士公推)、"账房"2名(轮流担任),每年秋收后,由3名乡老现场监收租谷;支出需经"生童代表""绅士代表""乡老代表"三方签字方可支取。现存碑刻中,还可见乾隆十年(1745年)的一笔记录:"童生王廷钧赴省乡试,支银十二两;增生张应科岁考优等,奖谷五石。"这些琐碎的收支,拼凑出一幅鲜活的清代边地教育生态图。

3.风雨中的守护:300年未断的传承

咸丰年间,师宗遭遇"回变",义学仓被焚,碑刻也被推倒埋于荒草。但当地村民始终记得"石上有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绅杨汝骧组织村民挖出石碑,并在原址重建义学。1949年后,碑刻曾被移作他用,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如今,村里的老人们仍会指着碑上模糊的字迹说:"这是老祖宗给读书郎留的'救命钱'。"

三、古碑新光:当传统遇见现代

1.文物活化:从"石头"到"教材"

2020年,师宗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县一中,将碑刻内容整理成《师宗古代教育文献选注》,作为校本教材进入课堂。历史老师李芳在课堂上展示碑刻拓片时,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教育基金'!"现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碑前开展"诚信教育"——当年捐田乡绅的名字,成了最生动的"德育案例"。

2.社区记忆:碑前的"新仪式"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统"祭孔日")和大年初一,大堵杂村的村民仍会自发来到碑前,摆上水果、点燃香烛。78岁的村民张大爷说:"以前家里孩子考上大学,都要来碑前烧柱香,感谢老祖宗护佑。"如今,这个习俗有了新内容——考上大学的学子会在碑前朗读一段自己的学习心得,把"受助者"变成"传承者"。

3.数字重生:用科技解码石上密码

2023年,师宗县启动"数字文保"工程,对"生童预貯碑"进行三维扫描。通过数字建模,专家们发现碑座底部刻有一行小字:"乾隆三十年,知州陈某某捐俸续田五十亩"——这一发现填补了文献空白。现在,游客只需扫描碑身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动态复原的"预貯"流程:从收租、记账到放粮,每个环节都通过动画一一呈现。

暮色中的大堵杂村,"生童预貯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石上的字迹或许会继续模糊,但它承载的精神从未褪色:这是一群普通人对知识的敬畏,是一个地方对教育的坚守,更是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最生动的注脚。当我们仰望这块古碑,看到的不仅是前人的智慧,更是一束穿越时空、照亮未来的光。

“石上弦歌:一块师宗碑刻里的明清边地教育密码 │ 游曲靖” 的相关文章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尼珠河大峡谷之山高水长。晏廷勇摄 近年来,宣威市围绕“川滇黔渝节点旅游城市、滇东旅游环线明珠、‘清凉曲靖’客源承接地”目标定位,在“民族团结+文旅”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互嵌共融“交响曲”。今年上半...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云南尼珠河村的悬崖电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设施,更是当地民生改善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电梯的垂直高度达到268米,运行速度为每秒4米,承载重量为1600公斤,单程耗时约90秒至2分钟。自2019年11月动工以来,...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 游曲靖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 游曲靖

宣威市普立乡:“空中校车”带火峡谷旅游尼珠河景区多措并举促发展 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对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村“空中校车”的持续报道,尼珠河大峡谷景区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春节期间,景区单日接待量突破万人次,跻身全国热门景区前二十强。面对流量红利,景区通过三大举措推进提质升级,探索“网红效应...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这里风光旖旎,尼珠河大峡谷、农业学大寨遗址、涧水海草山等自然风光数不胜数,有“水墨普立、户外天堂”的美誉。这里神奇壮美,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高户外露地观光电梯青云电梯、世界第一悬挑玻璃观景台520观景台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星罗棋布,在中...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 游曲靖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和合共生“交响曲”。 坚持高位推动,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 游曲靖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严格意义上说,尼珠河大峡谷仅仅是指可渡河下游木东河大桥至腊龙岔河这一段,长约20千米,距北盘江第一桥1千米许,随着革香河和可渡河交汇成北盘江。就是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峡谷,随着众多高科技人文景观的落地和旅游开发的深入,瞬间变得天下闻名。 尼珠河大峡谷...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这里水墨天成的千仞峭壁、飞泻百米的雌雄双瀑、佛光普照的千年菩提、星罗棋布的亿万奇石、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成为世人永恒的向往。 这就是尼珠河大峡谷,一个隐藏在深山中与世隔绝的秘境,这里典型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的景观。...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同学们,坐缆车上学感觉怎么样?” “开心!”“安全!” 近日,曲靖宣威市纪委监委干部到普立乡官寨小学开展回访时,来自普立乡尼珠河村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起上学的变化。 尼珠河村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大峡谷中。村里的小学生需要攀峭壁、涉河...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尼珠河大峡谷,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以其壮观的峡谷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无数游客。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隐藏着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带来一份详尽的尼珠河大峡谷入冬5日游美食攻略,让您在探寻自然奇观的同时,也能尽情品味...

尼珠河的历史 | 游曲靖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威北部的云贵两省的界河,原名“尼尔珠”河,彝语释意,尼为“牛”、尔为“大江”、珠为“有或在之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