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在微观叙事中触摸时代的温度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6

《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在微观叙事中触摸时代的温度

一、核心价值:用一户人家的账本,拼出19世纪中国的生活地图

翻开这本厚达544页的历史显微镜,你会瞬间被拉进19世纪徽州的山水之间——这里没有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只有一户普通乡民程允亨的柴米油盐。作者刘永华教授用13册排日账、500多个地名、400多个人名,像拼图一样还原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宇宙:从清晨扛着锄头下田,到傍晚挑着茶叶去集市贩卖;从春节贴春联的仪式,到分家时为半亩薄田争得面红耳赤……

这本书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历史是精英的专利的偏见。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争论内卷”“躺平时,程允亨早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既会在茶市低迷时改种玉米,也会在分家后带着妻儿开垦荒地。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让每个为生活奔波的现代人都能找到共鸣——原来150年前,也有人和我们一样,在时代的浪潮里努力站稳脚跟。

二、内容亮点:从猪肉账本银钱比价表,细节里藏着大历史

刘永华教授的考古式写作,让这本书成了19世纪生活博物馆。比如,他通过程家40年的猪肉购买记录,画出了一张徽州物价波动图:丰收年猪肉消费量飙升,灾荒年账本上只剩稀疏的买盐三文;再比如,程家与溪口镇的交易频次变化,直接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区域经济的冲击——战乱前月均去溪口2.2次,战后骤降至0.8次。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行动空间一章。作者用地图和表格,把程允亨的生活半径画得清清楚楚:近的如西坑村(10里内,年均往返809次),远的如休宁溪口(100里外,年均往返200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农民在靠山吃山外出闯荡之间的艰难平衡——就像今天我们在996逃离北上广之间的挣扎。

书中还有许多冷知识般的细节:徽州人怀孕时不能吃兔肉(怕孩子豁唇)、分家时要请约族长辈见证、连写账本都用大写数字防篡改……这些鲜活的民俗,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生活实录

三、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美感的完美二重奏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这本书的严谨性堪称变态。刘永华教授不仅跑遍徽州实地考察,还用了16年时间核对每一笔账目、每一个人名。比如,为了确认苦竹山这个地名,他翻遍地方志,最终发现它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程家在那里建了茶园,才有了年均2600次的高频打卡

但严谨不等于枯燥。作者的语言像一位幽默的历史导游,时而用比喻调侃:程家的生计模式,就像一个多元投资组合’—农业是固定收益,茶叶是股票,山货是基金;时而用细节抓人:发开(程允亨的父亲)在账本里记买盐三文,字迹歪歪扭扭,像被风吹乱的稻草

最妙的是时空感知一章。作者通过程家对年节、聚落、居住空间的描述,让我们看到19世纪农民如何用仪式对抗时间的虚无——比如春节贴春联、清明扫墓、中秋拜月,这些今天仍在延续的习俗,原来早在150年前就已深深扎根于乡土。

四、阅读体验:像追一部慢节奏纪录片,越看越上头

读这本书时,我总忍不住想:这哪是学术著作?分明是一部19世纪徽州版《人生果实》!程允亨的一生,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会在分家时为半亩薄田和兄弟争执,也会在孩子出生时激动地记下寅时三刻,男,六斤二两;他会在茶市低迷时发愁,也会在丰收年带着全家吃顿猪肉馅饺子。

最触动我的是危机一章。当太平天国的战火烧到徽州时,程允亨在账本里只淡淡记了一句长毛来了,躲山,但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能看到一个农民如何在战乱中保护家人、保存生计——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韧性,让我想起疫情期间社区里互相分享蔬菜的邻居,想起暴雨中扶起共享单车的路人。

合上书时,我脑子里全是程允亨的形象:他穿着粗布短打,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身后是层峦叠嶂的徽州山水,眼前是充满未知的19世纪。这种平凡中的伟大,让我想起作者的一句话:历史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合奏。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封神,读者圈自来水现象级著作

这本书的含金量,从它的奖项和评价就能看出来——2025年春风悦读榜年度新知奖、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豆瓣评分9.2……学术圈,历史学家孙孟晋称赞它是微观史研究的里程碑;读者圈,有人写:读着读着就想去徽州旅行,有人感叹: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温度

更妙的是,它和当下社会的内卷”“躺平议题完美契合。当我们在讨论996是否值得时,程允亨早已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在夹缝中努力生长的姿态,永远值得尊重。就像作者在后记里写的:历史不是用来评判的,而是用来理解的。

最后,用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收尾:

程允亨们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但他们的账本、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坚持,早已写就了一部比任何史诗都更真实的中国故事

如果你也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一份慢下来的勇气,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毕竟,谁不想知道:150年前的一个普通农民,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里,活出自己的精彩的?

“《程允亨的十九世纪: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在微观叙事中触摸时代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