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解锁AI时代教学新可能的实战导航 | 爱阅读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解锁AI时代教学新可能的实战导航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教师从“想用”到“用好”的智能教育宝典
本书由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25年出版,ISBN978-7-5548-6981-9,定价68元(预售期42元)。作为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胡小勇团队,将国家级课题成果转化为这本“双线并行”的实用指南——理论篇从政策趋势到教育伦理层层解构“智能时代教师何以立足”,实践篇则用“场景描述-工具操作-案例解析”三步法,将AI工具嵌入备课、授课、科研全场景,堪称教师智能素养的“成长地图”。
二、内容亮点:场景化工具箱+伦理平衡术,拒绝空泛理论
书中四大特色直击痛点:一是全场景覆盖,从“工具减负”到“科研提质”模块,连特殊教育中的培智课堂都纳入案例;二是工具实操指南,附具体操作步骤,如用Kimi生成古诗对比案例、文心一言制作数字人引导视频;三是伦理反思嵌套,比如AI生成教学资源时强调“教师需检视内容准确性”,避免技术依赖;四是资源配套,扫码即可观看典型案例微课,如用讯飞星火记录学生进度、通义千问分析学情。最惊艳的是“生成式AI不是对手而是伙伴”的核心理念——书中直言“教师仍是引路人,技术仅是拓展可能性的协作者”,这种清醒的“人机协同”观在AI狂潮中尤为珍贵。
三、写作特点:模块化设计+视觉化表达,让复杂理论“活”起来
全书采用“理论+实践”双螺旋结构,理论篇用政策趋势、智能素养、教育伦理三章构建框架,实践篇则按教学场景拆解为备课、授课、科研等模块。每个模块都配“场景-工具-案例”三件套:比如语文课上,AI生成《静夜思》现代诗对比古今情感表达;数学课用微软数学求解器生成二次函数习题;英语课通过GPT系列创建餐厅点餐对话。更妙的是用比喻增强画面感——把AI比作“教学新伙计”,既强调技术赋能,又暗喻需保持育人初心。
四、阅读体验:真诚触动与时代共鸣,让AI教育不再抽象
作为一线教师,读此书如获“智能教学外挂”。最触动我的是“从想用到用好”的进阶逻辑——书中用“会用-善用-乐用”三级跳比喻,让我意识到AI不是“魔法棒”,而是需刻意练习的技能。比如用提示词工程优化AI生成内容,或通过AR/VR打造沉浸式课堂,这些具体策略让抽象技术瞬间落地。更惊喜的是,书中精准踩中当前“双减”与“教育数字化”热点,比如用AI减轻教师重复劳动,同时警惕技术加剧教育不公平,这种平衡感让理论有了现实温度。
五、评价与影响力:专家背书+教师实测,打造教育AI权威指南
本书获华东师大闫寒冰院长、中国教科院易凌云所长等专家联名推荐,称其“既有前瞻性又具实操价值”。教师群体反响热烈,广州天河区启慧学校已用书中方法开发智能助手,实现培智课堂“一人一案”的个性化教学。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案例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场景,成为政策落地的实践样本。正如书中所言:“当教师与AI携手,课堂边界将被无限拓展”——这不仅是技术预言,更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六、金句点睛:让AI教育理念直抵人心
全书金句频出,最戳心的是这句:“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是取代教师的‘对手’,而是助力教育创新的‘伙伴’。”另一句“教育的本质是激发潜能,技术是让这一过程更高效的工具”,则道破了智能教育的核心——技术为用,育人为本。读罢此书,我不仅收获了AI工具箱,更找到了“技术赋能”与“育人初心”的平衡点,这或许就是本书最珍贵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