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情长》:在铁轨与笔尖上绽放的中老友谊之花 | 爱阅读
《一路情长》:在铁轨与笔尖上绽放的中老友谊之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一路情长》是首部完全从老挝视角书写中老铁路的纪实文学作品,由老挝作家协会主席桐柏·颇提杉领衔创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全书分为友谊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三章,共16个故事,以清新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中老铁路如何从一条钢铁纽带,演变为串联两国人民情感与命运的“希望之路”。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老挝人的眼睛看中国故事——既非宏大叙事,也非单向歌颂,而是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展现“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如何重塑一个国家的未来,以及跨国合作如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温暖。
二、内容亮点:铁轨上的烟火与星光
书中最动人的,是那些具体到能闻到气味、摸到温度的细节:
《铁轨上的爱情》:老挝小伙阿坤与中国姑娘林夏的跨国恋,从修铁路时的偶遇,到语言不通的笨拙表白,再到共同规划未来的甜蜜,像铁轨旁的野花,在艰苦中开出浪漫。
《万象站的早晨》:卖糯米饭的老挝阿婆,原本每天走两小时山路进城,铁路通车后,她的竹篮里多了中国游客爱吃的“斑斓糕”,收入翻番,孙子终于能穿上新校服。
僧侣作家的视角:一位老挝僧人记录下铁路工人与村民共同修缮寺庙的故事——中国工程师帮着搬运木材,老挝村民教他们用芭蕉叶包粽子,宗教与世俗的善意在铁轨边交织。
这些故事没有“奇迹”式的夸张,却像铁轨下的枕木,一块块夯实了“发展为了人民”的真实感。
三、写作特点:老挝笔触与中国温度的共鸣
书的魅力,藏在翻译的精准与创作的真诚之间:
多声部叙事:20位老挝作家(包括女性、僧侣、青年)沿铁路采风,每个人的笔调都带着独特的“老挝DNA”——有的用诗歌写雨季施工的艰辛,有的用短篇小说刻画技术培训中老教师的互动,像一列火车的不同车厢,装着各异的风景,却驶向同一个方向。
翻译的“信达雅”:中文版保留了老挝语的韵律,比如将“中老友谊”译为“象与龙的共舞”,既贴合老挝文化中大象的象征,又呼应中国龙的意象,比直译更添诗意。
画面感语言:书中写列车穿过琅勃拉邦山区的场景,“山雾像老挝咖啡的奶泡,裹着橙红色的车厢缓缓流动”,这样的比喻,让硬核的工程故事有了呼吸感。
四、阅读体验:笑着流泪,然后想出发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自己第一次坐中老铁路的经历——车厢里老挝阿姨塞给我的木瓜沙拉,中国小哥帮忙翻译的菜单,那些具体的善意,和书里的故事重叠了。
最触动我的是《历史新篇章与青年之时代》中,老挝学员苏拉达在中国导师手把手教学下,从连图纸都看不懂,到能独立操作信号系统的成长。他的日记里写着:“以前觉得铁路是‘中国的’,现在知道,它是‘我们的’。”这种“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再是口号,而是一个年轻人眼睛里的光。
合上书时,我忽然明白:好的故事从不说教,它只让你看见——看见别人的生活如何被改变,然后看见自己的心如何被温暖。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活”在时代里的书
官方认可:2025年入选“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版权引进类)”,位列第9名,被评价为“打破文化壁垒的典范”。
读者共鸣:小红书上有读者留言:“看了三遍,每次读到老挝阿婆用中文说‘谢谢’时都会哭——原来发展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有人真的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社会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这本书用文学的方式回答了“中国能为世界做什么”——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与伙伴国家共同书写成长的故事。
六、为什么它值得被看见?
这本书对我而言,像一面镜子:既照见大国工程的宏大,也映出普通人的柔软。它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文明,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
在这个充满分裂与隔阂的时代,《一路情长》提醒我们——
路,可以修得很长;但情,必须走得更深。
最后,分享一句书中的话:
“铁轨会生锈,但人心不会。这条路上的每个故事,都是中老两国人民写给未来的情书。”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封“情书”的读者,也成为它的续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