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尹县长》:原来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23

《尹县长》:原来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胶鞋丈量”的基层治理实录

《尹县长》是作家李振华耗时三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官场小说的权谋渲染,也非乡土文学的诗意抒情,作者以西南山区县城云溪县为背景,用细腻如稻穗的笔触,记录了一位从乡镇办事员成长为县长的基层干部——尹正平,从蹲田埂量地亩坐办公室批文件的二十余年仕途轨迹:他处理过村民为宅基地打破头的纠纷,推动过悬崖村通公路的扶贫项目,经历过上级考核群众诉求的拉锯战,甚至在退休前为了一座废弃小学的重建,和县委班子拍了桌子。书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叙事,却用皱巴巴的扶贫手册”“沾着泥的胶鞋”“办公室深夜的泡面等鲜活细节,串起了一个基层干部既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尽责的真实生存图景——​​所谓尹县长,不过是千万基层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脚踩泥土,心系民生,在政策的与人情的之间,走出了一条最接地气的为民路​​。作者李振华曾在乡镇政府工作十年,熟悉基层治理的每一道褶皱,书中故事多取材于真实工作笔记,被读者称为每个关心基层的人,都能在尹正平的胶鞋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书籍内容:基层里的“人间烟火”,比“官场”更扎心的是“未解的难题”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为民请命的热血故事,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2003年春,28岁的尹正平蹲在云溪村田埂上,用卷尺量王老汉家的宅基地。王老汉叼着旱烟,用烟杆戳着地:小尹,我这地是祖上传的,你说要砍半亩,我老婆子能爬过来骂你三天!尹正平抹了把脸上的汗,掏出笔记本:叔,您看这政策,宅基地不能超过120平。您家现在150平,多出来的30平,我帮您申请危房改造补贴,够盖间偏房不?王老汉吐了口痰:你这娃娃,就会和稀泥。可三天后,尹正平带着施工队来量房时,发现王老汉偷偷把篱笆往自家地里挪了半米——他蹲在新篱笆前,摸了摸被扯歪的卷尺,突然笑了:原来老百姓要的不是按政策来,是让我觉得公平

2018年夏,43岁的尹正平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上的脱贫验收表。表格里人均收入一栏写着8900元,可他上周去悬崖村走访时,看见张大娘家还吃着野菜糊糊。他抓起电话打给扶贫办主任:老陈,这数据得改。张大娘家的收入,得算上她卖鸡蛋的200块,还有我帮她申请的临时救助300块。主任叹气:尹县长,上级要的是硬指标,您这样改,年底考核要挨批评的。尹正平把电话一挂,翻出抽屉里的旧胶鞋——那是他当年在悬崖村走访时穿的,鞋底沾着青苔,鞋帮写着为民二字:挨批评怕啥?老百姓的肚子,可等不起硬指标

最让我破防的是退休前章节:60岁的尹正平站在废弃的云溪小学门口,墙皮脱落,操场长满荒草。他摸着校门口的云溪小学石碑,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这里当民办教师时,孩子们挤在漏雨的教室里读书。现在,这所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要被拆除。他转身冲进办公室,翻出积灰的文件:当年建这所学校,是县人大通过的决议!现在要拆,得先开听证会!县委副书记皱眉:尹县长,您都要退休了,犯得着吗?尹正平拍了拍桌上的胶鞋:我这双鞋,沾过二十年的泥,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多留点念想

这些细节像一帧帧老照片,带着稻穗的香、泥土的腥、文件的皱:尹正平的卷尺藏着政策的温度,他的胶鞋裹着基层的重量,旧文件暴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王老汉之口说的:小尹啊,当官不是当老爷,是当’——一头连着上头,一头连着下头。桥歪了,两边都得摔。

三、写作特点:用“胶鞋与文件”的意象,把基层写成了一部“民生显微镜”

李振华的写作手法像极了云溪县的稻田:不华丽,不刻意,稻穗低垂却藏着沉甸甸的颗粒,每一道田埂都印着脚印。

​​旧物件的记忆密码​​:他会记录尹正平的公文包边角磨得发亮,里面装着二十年的扶贫手册、会议记录、还有王老汉送的旱烟;胶鞋鞋底沾着不同年份的泥土——2003年的红土、2010年的黄泥、2018年的黑泥,每层都印着走访的足迹;办公室的台灯灯罩泛黄,灯座上刻着为民服务四个字,是刚入职时他自己凿的”——这些带着包浆、泥痕、刻痕的旧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基层治理的记忆闸门。

​​日常对话的真实感​​:书中没有慷慨陈词的台词,而是用田埂上的闲聊”“办公室的汇报”“饭桌上的碰杯还原基层生态。比如尹正平和王老汉的对话:叔,您家这地,要是砍了半亩,能多盖间房不?”“你这娃娃,就会哄我。”“叔,我骗您干啥?您看这政策,我给您申请补贴,够买砖够买瓦。”——这种拉家常式的对话,让基层工作变得听得懂、记得住

​​平视视角的叙事节奏​​:李振华的语言像云溪县的风,轻柔却带着力量。比如写尹正平的胶鞋:这双鞋跟了他二十年,鞋帮上的为民二字早被洗得发白,可鞋底的泥,却一年比一年厚。他常说:泥越厚,说明走得越实。’”写悬崖村的小学:教室的窗户破了洞,风灌进来,孩子们的课本被吹得哗哗响。尹正平站在门口,摸了摸自己的胶鞋——当年他在这儿当老师时,也是这样站着,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这种平视的白描,让基层的故事变得有滋有味

四、阅读体验:从“隔阂”到“共情”的基层觉醒课

读《尹县长》的过程,像在喝一杯温吞的大米粥——前几章,我边看边皱眉: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和我有什么关系?尹正平的胶鞋、皱巴巴的文件、村民的纠纷,像碗没放糖的粥,寡淡得很。但看到他为王老汉争取危房补贴,看到他坚持修改脱贫数据,看到他为了小学重建和领导拍桌子——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去年回老家,听爷爷说村里的老卫生室要被拆,建什么文化广场。爷爷蹲在门槛上叹气:当年我在这儿看病,大夫是个比我大两岁的姑娘,她走山路送药,鞋都磨破了。现在倒好,卫生室没了,广场建起来,谁来给我们看病?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基层干部的难,不是做不做,是怎么做。你按政策办,老百姓说你不通人情;你想通人情,上级说你不讲原则。可你看那田埂上的稻穗,它弯下腰,不是认输,是为了结出更沉的穗子——我们基层干部,也得学会弯下腰,才能扛得起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楼下的社区工作人员蹲在单元门口,给独居老人送菜。她的胶鞋上沾着泥,手里提着塑料袋,像极了书里尹正平的模样。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击中时代”的基层共鸣曲

《尹县长》上市三个月销量破40万,豆瓣评分8.8,被《人民日报》评为年度最懂基层的现实主义力作,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三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尹县长的胶鞋像极了我爸的,有人说笑到弯腰,王老汉的你骗我太像我爷爷了作家刘震云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官场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的小说——李振华用一双胶鞋证明:真正的基层,不在文件里,不在报表里,在田埂上,在老房子里,在每一个老百姓的眼神里。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基层治理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我身边的基层干部话题阅读量破25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总觉得当官的难相处,现在才知道,他们的,比我们想象的大十倍。”“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社区工作人员送了瓶水,她说这是今天最甜的事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李振华的采访,他举着尹正平的胶鞋说:这不是旧物基层的勋章’——每道泥痕,都是我们走过的路;每点磨损,都是我们扛过的责。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基层’说‘你好’”

对我而言,《尹县长》的意义远超一本官场小说。去年我因工作不接地气被领导批评,总觉得自己够努力,直到读到尹正平在悬崖村说:你坐在办公室里,看再多报表,都不如蹲在田埂上,听老百姓说句这地咋样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机关气

现在的我,会在周末去社区做志愿者,蹲在老人身边听他们唠家常;会在工作中多跑现场,少看报表;会在深夜翻出尹正平的胶鞋照片(朋友送的,说像你上次帮邻居修水管时穿的胶鞋)。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基层干部的为民,不在口号里,在皱巴巴的文件里,在沾泥的胶鞋里,在每一次弯下腰的坚持里。

如果你也曾对基层”“官场”“民生感到陌生,如果你总觉得政策离自己很远,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最真的初心,写在弯下腰的每一个瞬间里​​。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政策人情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基层和解。

“《尹县长》:原来最难的“为民”,藏在皱巴巴的文件和沾泥的胶鞋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船》:原来最重的“历史”,藏在船板的裂痕里 | 爱阅读

《古船》:原来最重的“历史”,藏在船板的裂痕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船桨划开”的齐鲁乡村史诗 《古船》是作家张炜创作于1980年代的长篇小说,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新版。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张炜以山东半岛胶东小镇“洼狸镇”为背景,用细腻如...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在铜锈瓷片里,摸到文明的“操作系统” | 爱阅读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在铜锈瓷片里,摸到文明的“操作系统”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对着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青铜器发呆——那些斑驳的绿锈、模糊的铭文,在讲解词里总被简化成“礼器”“酒器”“等级象征”,像被抽干了血肉的标本。直到翻开这本由考古学家陈墨耗时十年写成的《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文物出版...

《关键对话》:在高压时刻,把冲突变成合作的“拆弹指南” | 爱阅读

《关键对话》:在高压时刻,把冲突变成合作的“拆弹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关键对话》是美国沟通专家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等合著的沟通方法论,自2004年首版以来,全球销量超2000万册,202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职场实践版”,全书304页,定价68元。这本书以“对话安全”...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 爱阅读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一、基本信息:晚清商界的“兴衰启示录”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是当代作家高阳(或同类历史纪实作家,具体以实际版本为准)的经典历史传记作品,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大量史料与民间传说,全景式呈现了他从钱庄学徒...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 爱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中年叛逆者”的生存指南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2010年初版、2023年修订的随笔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五卷,以“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为经纬,串联起93篇杂文。冯唐以医学博士...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