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职场人从“读不完”到“用得上”的拆书指南 | 爱阅读
《这样读书就够了》:职场人从“读不完”到“用得上”的拆书指南
上周三晚上十点,我对着电脑屏幕叹气——刚读完的《非暴力沟通》被合上书页时,脑子里只剩一句“要倾听对方的感受”,可转头和男友吵架时,还是脱口而出“你能不能别这么矫情”。手机弹出读书群消息:“本月目标读完5本,你进度到哪了?”我盯着书架上落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突然想起半年前买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那本被我塞在抽屉里、封面都卷边的“职场救命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鸡汤”的职场阅读工具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由职场学习专家赵周所著,2012年初版,2020年增订后由中信出版社推出新版。它和市面上“教你快速读完100本书”“一年读50本经典”的“速读指南”完全不同,更像一台“知识转化机”——专门针对职场人“读不完、记不住、用不上”的痛点,用“拆书”方法论把书变成能直接装进工作、生活的“工具包”。书脊上那句“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改变”,成了我办公桌便签上的常驻句。
二、书籍内容:用“RIA便签法”把知识变成“职场武器”
书中最颠覆我认知的,是赵周提出的“拆书”核心工具——RIA便签法(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这不是什么玄乎的理论,而是一套能立刻上手的行为指南:
R(阅读原文):不用通读全书,在书中找到触发你思考的段落(比如《非暴力沟通》里“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I(引导促进):用自己的话复述这段内容,写在便签上(比如“今天同事迟到,我没说‘你又迟到,太不负责’,而是说‘这周你有3天9点后才到,是遇到堵车了吗?’——这就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A(拆为己用):写下这段知识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场景(比如“明天晨会汇报,我要先说‘上周用户调研显示70%反馈功能卡顿’,而不是直接提‘必须优化功能’”)。
作者用一个真实案例佐证: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用RIA法拆解《用户体验要素》,把书中“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的理论,直接对应到他们正在推进的新版本需求文档里,原本需要两周的方案,一周就通过了评审。这个案例像一根针,扎破了我“读书要逐字读完”的执念——原来我之前花3小时啃完的章节,可能只需要30分钟找到关键段落,用便签拆解就能内化。
书里还戳破了职场人常犯的“知识囤积症”:我们总把“收藏书单”“买了课程”当“学习”,却忽略了“知识只有被使用,才真正属于你”。作者打了个比方:“读书像点外卖,你下单买了满汉全席,却只吃了两口就放冰箱,最后全过期了——不如先点一碗热汤面,吃完再想下一顿吃什么。”
三、写作特点:像同事聊天一样的“干货温度”
初读前两章时,我以为这是本严肃的学习方法论书,直到第三章读到作者的“自白”:“我当年做培训师时,总被学员问‘老师,这本书我读了,但怎么用在工作中?’后来我发现,不是他们不用心,是我没教会他们‘拆’的本事。”这种“把读者当同事”的语气,让整本书读起来像在听隔壁组的高手大姐分享经验。
更妙的是书中穿插的“职场真实场景”。有位销售主管写道:“我用RIA法拆解《影响力》,把‘互惠原则’用在客户跟进上——上次给客户送了份定制报告,他不仅签了合同,还主动介绍了两个新客户。”这些带着咖啡味、打印机声的真实故事,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四、阅读体验:从“读书焦虑”到“知识变现”的爽感
合上书的那晚,我做了件“大胆”的事——把书架上那套《哈佛经典》收进了储物间,然后翻出抽屉里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用便签在扉页写:“今天起,只拆有用的。”
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承认“我们不需要读完所有书”,却温柔地说:“你只需要拆出能解决问题的那1%。”最近我试着实践RIA法:读《金字塔原理》时,拆出“结论先行”的原则,把它用在周报开头——“本周核心进展:完成A项目上线,用户留存率提升15%”,以前被领导打回三次的周报,这次直接标了“优秀”;读《情绪急救》时,拆解“拒绝麻木”的方法,上周部门裁员传闻闹得人心惶惶,我用“事实+感受+需求”和同事沟通:“我知道大家担心(事实),也有点不安(感受),要不我们一起整理下目前的项目优先级?(需求)”,原本剑拔弩张的会议室,居然聊出了合作方案。
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库存”变了:以前聊天只会说“我最近看了本书”,现在能接上“里面有个方法特别适合咱们现在的场景……”;以前做方案总抓不住重点,现在会下意识想“这部分内容能用RIA法拆吗?”;甚至连和男友吵架都变“聪明”了——昨天他说“你又忘记倒垃圾”,我没急着反驳,而是说:“你是觉得我最近家务参与度不够,有点失望对吗?(观察+感受)要不我们定个轮流表?(需求)”他愣了一下,居然笑着说:“行,我今晚洗碗。”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职场小白到企业培训的“拆书现象”
作为职场学习领域的“现象级”书籍,《这样读书就够了》被多所高校MBA课程列为推荐读物,更被阿里、腾讯等企业的培训部门纳入“职场软技能”教材。豆瓣评分稳定在8.2分,有读者留言:“这不是一本教‘怎么读’的书,而是教‘怎么活’——读完它,我突然懂了为什么有人会说‘书不是用来摆的,是用来用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普通职场人中的“涟漪效应”。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这样读书就够了”,能看到五千多条真实分享:有刚入职的管培生说“用拆书法整理导师的经验,三个月就转正了”;有宝妈说“边带娃边拆《正面管教》,现在和孩子的沟通顺畅多了”;甚至有退休教师在评论区留言:“以前总觉得老了不用读书,现在用拆书法读《老年心理指南》,居然学会了和子女‘有效吵架’。”
六、属于我的阅读意义:它让我重新定义“有用”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把“知识手术刀”——切断了“为读书而读书”的虚荣,也精准解剖了“知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脉络。现在的我依然会读小说、散文,但不再执着于“读完”;我会为《人类简史》的宏大叙事惊叹,但更在意“其中的社会协作理论能不能用在团队管理中”。
最近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看到史蒂芬·柯维写:“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突然觉得,拆书何尝不是一种“要事第一”的实践?那些被我们拆解的知识,最终都会变成我们的“职场免疫力”、我们的“沟通工具箱”、我们面对问题时的“解题思路”。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真正的学习,是从你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开始的。”在这个“知识焦虑”蔓延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放下“必须读完”的执念,拿起一支便签、一本书——毕竟,知识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我收藏了”,而是“我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