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3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庭矛盾、性向觉醒等元素,被读者称为青春版《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传统成长文中注入现代性别思考。

二、内容亮点:在竹床与拳击间,写尽少年的隐忍与爆发

副本设计:从“竹床夜话”到“拳台对峙”

书中“初遇篇”堪称经典:付坤为安抚被校园霸凌的继弟付一杰,深夜抱着他睡在竹床上,手指轻轻擦过他后颈的伤疤:“疼就说,哥给你揍回去。”付一杰突然咬住他手腕,血珠渗出却笑着说:“哥,你心跳声吵到我了。”这种“伪兄弟”的细节,将传统青春文的“温馨”转化为“暗涌”,比单纯发糖更令人屏息。

角色关系:在伪装与真相中,寻找灵魂的共振

付坤与付一杰的互动堪称“反套路救赎恋”。付坤表面是“阳光大哥”,却在付一杰被父亲家暴时,用拳头砸碎茶几,用一句“我的弟弟,我来护”展现锋芒;付一杰看似“孤僻刺头”,却在付坤被初恋甩后,用摩托车载着他冲出城市,低吼:“哥,你还有我。”当付坤问“你为什么护我”,付一杰的回答堪称全书精髓:“因为你是这家里,唯一把我当‘人’看的哥哥。”

现实隐喻:当传统遇上觉醒,谁在定义“正常”?

小说中,付一杰因“性向觉醒”被同学嘲笑“变态”,与当下社会对“性别认同”“多元家庭”的争论形成呼应。更触目的是,付坤曾冷笑:“你们定义‘正常’的标准,是不是也该被定义?”——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用“传统”“规矩”绑架人性的现实上。

三、写作特点:用竹床写温柔,在拳击里种觉醒

视觉化语言:把青春拍成纪录片

巫哲的场景描写堪称“沉浸式成长体验”。写付坤教付一杰骑车时,她这样描述:“他的车筐里装着创可贴,付一杰的膝盖在石子路上擦出血痕——‘这里加护膝,否则我让你重练十圈。’付坤的呼吸拂过耳尖,突然咬住他耳垂:‘一杰,你心跳声吵到我了。’”这种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躺在竹床上看少年长大。

金句如刀:戳破偏见的伪装,留下成长暴击

书中最震撼的句子,是付一杰在拳台上的独白:“我算过你的接纳率,只有1%。可就算你是那1%,我也要把它变成100%,因为你是这家里,唯一让我觉得出柜有意义的人。这句话将伪装与真心混为一谈,比我爱你更令人心颤。而付坤的回应正常不是终点,是起点的注脚,则像一束光,照进标签至上的谎言——原来最动人的成长,从不是非黑即白。

节奏把控:过山车式的情绪,在竹床与拳台间切换

20章像坐跳楼机:第一章竹床夜话,第二章校园霸凌,第三章拳台初遇”……但第21章突然切入付坤的过去,揭晓他因继父酗酒失去生母,付一杰因性向压抑自杀未遂,这种成长-觉醒的双线叙事,让读者像在解魔方,每转一面都是新惊喜。直到结尾,两人在老宅相拥,付坤说下辈子,换我当被护的弟弟,才让情绪找到出口。

四、阅读体验:笑着互怼,哭着觉醒,在竹香里看见自己

读这本书像同时吃跳跳糖和蜂蜜:前一秒被付坤的阳光发言暖到,后一秒被他用拳头为付一杰报仇,轻声说“这次换我护你”燃到鼻酸。最触动我的是付一杰在拳台上的独白:“我这一辈子,最后还是栽在你手里”——那个总说“哥哥不需要保护”的人,终究没逃过真心的安排。

作为曾因“性向困惑”焦虑的95后,我仿佛在书中看到自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符合正常,而是像付一杰那样,在偏见的洪流里,学会对哥哥说我记得你,因为你是独特的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一场静默的“性别革命”

读者口碑:用脚投票的“青春革命”

晋江平台显示,《竹木狼马》收藏量超15万,评分9.3分,读者高频词是救赎天花板”“性别必读”“巫哲宇宙。有读者留言:看完书,第一次觉得伪兄弟不是狗血,而是需要被珍惜的羁绊更有读者感叹:书中对校园暴力的描写,比我现实的青春更真实!

社会议题:当“标签”成为枷锁,如何定义“自我”?

书中对“性向与家庭”的刻画,与当下“LGBTQ+权益”“多元家庭的讨论形成奇妙共振。当付一杰说你定义正常的标准,是不是也该被定义,像在回应现实中结婚才完整”“同性恋是病的争论。而付坤的挣扎,则提出一个更温柔的命题:或许自我最动人的地方,不是超越标签,而是学会在标签里,和那个不完美的人一起活下去。

文学价值:青春小说里的“人性现实主义”

巫哲将青春的疼痛与文学的现实结合,让“救赎”不止是设定,更是对人性、认同的探讨。当付坤在老宅说“我巴不得你早点信我”,何尝不是我们在现实中面对“性别压力”的投射?这种“以虚写实”的笔法,让本书超越类型小说,成为一部“性别觉醒的寓言”。

六、核心价值:给每个“在青春里挣扎”的现代人的情书

这本书最珍贵的,是教会我们如何与“不完美”共存。它说:

对青春:真正的救赎,是像付一杰那样“藏起伤口也敢爱”;

对家庭:真正的强大,是像付坤那样“在传统里找到光”;

对世界:当黑暗笼罩,愿我们都能遇到那个“哪怕知道你所有缺点,仍会爱你本真”的人。

七、结语:在《竹木狼马》的世界里,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成长者

合上书的那刻,我忽然想起书中的场景:付坤站在老宅的竹床前,看着付一杰的摩托车消失在晨雾里,轻声说:“这一场成长,我们疯到黑。”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青春游戏里的“付坤”与“付一杰”——在传统与觉醒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出口”。

这本书不会告诉你“如何完美长大”,但会让你明白:所谓人生,不过是学会在“不完美”里,和那个人一起,把余生写成竹木狼马。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 爱阅读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美国梦”面具的南方寓言 《国王的人马》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于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南方文学双...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