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寻找母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以童心为舟,驶向母语的美学之海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32

《寻找母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以童心为舟,驶向母语的美学之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历史学者、教育实践者傅国涌执笔,山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ISBN9787203137849),系作者与世界对话教育实验的十年结晶。全书以破界为核,揭示母语教育的本质——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以童心为舟,在自然与人文的浩瀚之海中打捞美的碎片。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困于模板化写作”“AI代笔困境的师生提供另一种可能:通过与花草对话”“与星辰对话”“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实践,让母语回归爱与美育的本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母语的浸润中成为文明的孩子

二、内容亮点:一场唤醒五感的“教育探险”

书中藏着诸多破界细节:在与世界对话课程中,傅国涌带领学生走进西湖边的百年古樟树下,用树皮如皱纹的比喻开启对时间的感知;在少年双城记实践里,孩子们用母语记录上海弄堂的烟火气与苏州园林的诗意,让城市记忆在文字中复活。更颠覆传统的是反工业化教学设计——拒绝知识点清单,转而通过观察一片落叶”“记录一次晨雾等微小切口,培养看见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这些细节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应试教育的症结,让教育即生长的理念不再抽象。

三、写作特点:学者严谨与诗人灵动的双螺旋

傅国涌的笔触兼具历史学者的深刻与诗人的浪漫。他用语是文明的基因比喻母语的重要性,以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鼓励童真表达;在批判AI代笔现象时,采用技术是刀,执刀之手决定裁出春风还是荆棘的辩证框架,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赋予文字画面感。全书结构分寻找好的教育”“与世界对话的支点”“教育在变化中寻找确定三辑,逻辑严密如学术论证,语言却如散文般流畅,如教育不是雕刻大理石,而是让种子自己长成大树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童年的重逢

初读时,你会被书中与蚂蚁对话的案例击中——孩子们蹲在花坛边观察蚂蚁搬家,用母语记录它们像在搬运整个夏天;读至反模板写作章节,又会因拒绝套作的理念拍案叫绝。书中金句频出,如没有美的教育,最初的教育就不会发生,直击教育本质。而作者自述50岁后深耕母语教育的真诚,更让读者感受到教育是终身事业的力量——正如他在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灵魂找到自己的语言。

五、评价与影响力:教育界的“美学启蒙录”

本书自出版以来引发学界热议,被《中国教师报》盛赞为母语教育的破界之作,《教育家》评价其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范式。社会影响层面,其与世界对话课程已被多地学校纳入校本课程,如杭州某小学的自然笔记实践,让学生通过母语记录校园生态,使写作兴趣显著提升。更深远的是,它回应了AI时代如何守护母语本质的时代命题——当算法统治写作,母语教育如何回归的温度?傅国涌用以童心为舟的答案,为教育者指明了方向。

六、个人意义与社会热点:在数字洪流中守护母语的温度

作为曾被模板化作文困扰的教师,读此书时多次眼眶发热。那些被标准答案束缚的童年,在书中找到科学解答——母语教育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用母语表达我看见春天从窗前走过。更令我心动的是,书中对短视频时代母语困境的深刻洞察——当孩子沉迷于60秒短视频的碎片化表达时,母语教育如何重建深度思考能力?这种洞察与当前屏幕育儿”“AI代笔的社会热点高度契合,使本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七、金句分享:直抵人心的教育箴言

教育不是雕刻大理石,而是让种子自己长成大树。

母语是文明的基因,只有用爱与美浇灌,才能开出思想的花。

此刻合卷,窗外蝉鸣与书香交织。这本书像一盏灯,照亮了母语教育在数字时代的突围之路——它不是对抗技术,而是让技术成为辅助者,让母语回归的本质。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始于对美的虔诚守护。在AI时代,这束光不仅照亮孩子,也照亮每个渴望被看见的灵魂。



“《寻找母语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以童心为舟,驶向母语的美学之海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初版于1776年(恰好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市场经济原理的著作**,也被称为《国富论》。它诞生于工业革命萌芽的英国——当时工厂取代手工作坊,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但人们对“财富从哪来”“市场该怎么管”仍一头雾水,亚当·斯密以道德哲学家的视角、经济学家的敏锐,用上下两卷的宏大篇幅,回答了“国民财富的本质是劳动创造的”“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调节秩序”这两个核心问题。哪怕你对经济学一窍不通,读它也能搞懂“...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 爱阅读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 爱阅读

《华盛顿选集》:解剖美国国父思想的政治圣经,在权力迷雾中寻找共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演讲与书信铸就的建国纲领 1789年,乔治·华盛顿在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前,系统整理其政治思想与治国理念,形成《华盛顿选集》。这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美国政治思想的《圣经》"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其演讲、书信、日记等珍贵文献。全书以"共和制维护"为核心,构建起从权力制衡到公民责任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核心价值:在权力诱惑与共和理想间架起道德桥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共和制生存法则",将美国宪法的抽象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治国方略。华盛顿通过三个颠覆性命题重构认知: "党派...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合起来便是一幅从先秦到明清、从雅文学到俗文学的“文学全景图”。 这部由鲁迅(1881-1936)撰写的经典合集,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192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小说发展脉络的专著;其二为未完成的《汉文学史纲要》(仅存10篇),是鲁迅对中国汉代文学的“断代考古”。两本书虽体...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文化对话”、以“时间线+主题对比”串联中西哲学发展、覆盖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朱熹-王阳明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谱系、附中西哲学核心概念对照表+经典原著选段、被北大哲学系列为“通识课指定读物”。它不是“厚重的学术专著”或“零散的思想碎片”,更像一位“坐在中西方哲...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记录了她对宗教的困惑、身体的觉醒、友情的拉扯,以及最终找到“自我认同”的成长轨迹。这部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在“成为自己”路上跌跌撞撞的灵魂。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封写给青春期的“情书”——既不美化成长的疼痛,也不回避灵魂的褶皱。读者将跟随玛格丽特在宗教课笔记里画乳房模型,在朋友南希的“完美身...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 爱阅读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 爱阅读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追赶的乡土史诗 《庄稼人》是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潜心七年的非虚构力作,2024年7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作为“中国乡存丛书”第八部,这部18万字的散文集以湖南永兴县八公分村为样本,聚焦1970-1990年代四十余位乡村匠人——从“让茶油香飘十里”的榨油师傅,到“用篾条编织生活”的篾匠;从“在瓦片上写诗”的砌匠,到“用渔鼓声治愈乡愁”的民间艺人。全书以“事众生”“制百器”“促生产”“参天地”四辑结构,用方志体例为正在消失的农耕文明立传,堪称“湘南乡村的清明上河图”。 二、核心价值:在AI时代守护人性的温度 当...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越二十年的命运纠葛,揭开了战争创伤、种族矛盾与人性救赎的复杂图景。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蝉联《纽约时报》畅销榜131周,更被改编为奥斯卡提名电影,成为当代文学中“以小见大”的典范。 二、核心价值:当懦弱成为原罪,救赎是唯一的出路 这本书最锋利的刀刃,是撕开了人性中“懦弱”的遮...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宇宙说明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87年出版的科学巨著,被誉为“经典力学的奠基之作”“人类理性最伟大的胜利”。全书以拉丁文写成(后译为多国文字),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9年)推出,译者为科学史专家王克迪——其翻译既保留了牛顿严谨的数学推导(如微积分符号、几何证明),又用通俗语言拆解了“运动定律”“万有引力”等抽象概念。 牛顿写作...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理性解剖政治的百科全书派经典 177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自然政治论》,为逃避法国当局的宗教迫害,书名页将出版地伪造成伦敦,作者署名"前国家公务员"。这部被熊彼特称为"坦率而有魅力的书"的著作,1994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分两卷九讲,第一卷以自然法为基石,剖析社会起源与法律本质;第二卷直击政治实践,批判专制政体的痼疾,最终指向"用理性重建社会秩序"的终极方案。 二、核心价值:在神权与君权间筑起理性的堤坝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

《政治学》:当“权力”变成流动的河,我们终于看清了“政治”的温度 | 爱阅读

《政治学》:当“权力”变成流动的河,我们终于看清了“政治”的温度 | 爱阅读

《政治学》:当“权力”变成流动的河,我们终于看清了“政治”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现实写就的政治启蒙教科书” 《政治学》是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罗斯金(Michael G.Roskin)于1991年出版的经典教材,首版即轰动学界,被译成12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入选哈佛、耶鲁等1000余所高校的“政治学入门必读书目”。书的封面是一幅动态的水墨画:蓝色河流中漂浮着齿轮、选票、抗议标语,河岸上是不同肤色的普通人——那是罗斯金笔下“流动的政治世界”,也是无数读者心中“打破政治玄学”的启蒙地图。 二、内容亮点:权力的“漩涡”,藏着“政治”的最真与最痛 《政治学》的核心不是“背诵政...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打破学科壁垒的“知识拼图” | 爱阅读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打破学科壁垒的“知识拼图” | 爱阅读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打破学科壁垒的“知识拼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狂想曲”的诞生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的巅峰之作,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位被《自然》杂志誉为“世界级科学家兼伟大写作者”的殿堂级大师,以“社会生物学之父”的身份闻名,却在这本书中化身“知识探险家”,用蚂蚁研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浪漫,编织出一幅横跨物理、生物、心理、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宏大知识图景。 全书480页,像一本“知识版《人类简史》”,但更侧重“如何融通”而非“历史叙事”。威尔逊以“基因进化到现...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拿到《智者》时,封面是青灰色的砂岩质感,烫金的书名像被岁月磨旧的印章,翻开扉页,作者手写的“致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答案的人”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是一本教你“成为智者”的成功学指南,更像是一场邀请:请放下手机,泡杯茶,和我们一起拆解那些困扰人类千年的“思维迷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哲学走下神坛,变成一场“思维健身” 《智者》由历史学者兼哲学作家陈默耗时八年写成,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常见的“智者故事集”,它更像一本“思维实验手册”——全书以24个历史场景为切口(从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到达芬奇在笔记里画“失败的飞行器”;从庄子与...

《中国冲击》:看懂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世界的“全球化说明书” | 爱阅读

《中国冲击》:看懂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世界的“全球化说明书” | 爱阅读

《中国冲击》:看懂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世界的“全球化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国冲击》由日本知名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杉原薰所著,2019年首次在日本出版,2021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全书约28万字,分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突围”“贸易格局的重构逻辑”“全球经济的新平衡”三大部分。不同于其他谈论“中国经济”的书籍多从单一视角切入,它更像一位“全球经济观察者”,带着读者站在跨国视角,拆解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球经济关键玩家”的转变过程,既讲中国的发展,也聊这种发展对全球产业链、贸易规则的影响。 二、书籍内容:不只有“中国制造”,更有“全球连锁反应”的细节 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穿越五十年的文学长廊,触摸时代的脉搏 | 爱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穿越五十年的文学长廊,触摸时代的脉搏 | 爱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穿越五十年的文学长廊,触摸时代的脉搏 一、核心价值:文学史的显微镜与社会的万花筒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从1949年新中国的第一声春雷,到20世纪末的改革浪潮,50年文学史被浓缩成一部“纸上纪录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既是一部“文学史的显微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之歌》《伤痕》等经典作品,还原了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的精神图谱;又像一面“社会的万花筒”,通过《陈奂生上城》《乔厂长上任记》等市井故事,让读者窥见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打破滤镜看历史”。比如读...

《中国道教史》:用“历史长镜头”穿透道教迷雾,看透中国文化的“活的灵魂” | 爱阅读

《中国道教史》:用“历史长镜头”穿透道教迷雾,看透中国文化的“活的灵魂” | 爱阅读

《中国道教史》:用“历史长镜头”穿透道教迷雾,看透中国文化的“活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道教史拓荒者”的奠基之作 《中国道教史》是现代道教史研究泰斗傅勤家(1898-1983)1941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抗战烽火中的学术孤岛时期。作为中国首位系统研究道教通史的学者,傅勤家以“实证考据+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用近500页篇幅,将道教从先秦方术萌芽到明清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宏观背景下,完成了一场对“道教历史”的全景式重构。 书中没有晦涩的宗教术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历史现场”:从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教细节,到丘处机“一言止杀”的政治智慧;从《道藏》...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徐中约的“全球史镜”与版本选择 《中国的奋斗》是美国汉学家徐中约(Immanuel C. Y. Hsü)1970年完成的经典著作,中文译本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与2023年新版(新增“1949年前档案索引”)最受推崇,后者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百科全书”。全书以“全球现代化”为视角,从1600年的明清交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维度,揭示中国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国家。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的显微镜”下照见民族的深渊与诗意 1.“瓷器”的隐喻 徐中约用细节堆砌出全球化的“荒...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 爱阅读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 爱阅读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一、书籍基本信息:法史入门的“全景地图”与“文化钥匙” 《中国法制史概要》是国内法史研究领域经典教材(初版于20世纪90年代,后经多次修订,最新版由张晋藩、曾宪义等权威学者主编,收入“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脉络的“通史性著作”。全书约60万字,以“朝代更迭”为经,“法律制度”为纬,涵盖夏商周“礼刑并用”、秦汉“律令体系”、隋唐“礼法合一”、宋元“法律通俗化”、明清“律例合编”等核心阶段,重点解析“礼法关系”“立法思想”“司法实践”三大主线。它不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一部“用历史长镜头拍摄...

《中国佛教史》:用“历史长卷”展开佛教在中国的“文化融合之旅”,看透千年佛缘的“中国密码” | 爱阅读

《中国佛教史》:用“历史长卷”展开佛教在中国的“文化融合之旅”,看透千年佛缘的“中国密码” | 爱阅读

《中国佛教史》:用“历史长卷”展开佛教在中国的“文化融合之旅”,看透千年佛缘的“中国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近代佛史拓荒者”的奠基之作 《中国佛教史》是近代佛教史研究泰斗蒋维乔(1873-1958)193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西学东渐”与“佛教中国化”讨论的热潮中。作为中国首位系统梳理佛教在华传播史的学者,蒋维乔以“实证考据+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用近400页篇幅,将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到清末民初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宏观背景下,完成了一场对“佛教中国史”的全景式重构。 书中没有晦涩的佛经咒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历史现场”:从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考辨,到...

《中国近代通史》: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民族觉醒的体温 | 爱阅读

《中国近代通史》: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民族觉醒的体温 | 爱阅读

《中国近代通史》:在时光褶皱里触摸民族觉醒的体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十年光阴打磨的"历史拼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集体编纂、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自2007年首卷面世至今,已累计印刷23次。这套耗时十年、总字数超500万字的巨著,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时空坐标,却颠覆了传统通史的线性叙事——它不是冰冷的编年史,而是用显微镜观察每个历史细胞的生命史。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里发现历史的温度 史料运用的"破壁术" 书中首次公开的1872年《申报》广告栏里,藏着上海滩妓女学习英文的招生启事;在分析义和团运动时,引用了美国传教士家书中"拳民用秫秸扎成火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把解剖文明基因的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把解剖文明基因的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把解剖文明基因的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横跨三千年的文化解剖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历史学者孙隆基的代表作,2015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新版。这位兼具香港成长经历、台湾学术训练与美国东亚史研究背景的学者,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手术刀,将中国三千年历史视为一个“超稳定的文化机体”,解剖出“良知系统”“身体化倾向”“和合性”三大核心概念。全书像一幅动态的文化基因图谱,既展现儒家伦理如何编织社会关系网,又揭示专制主义与锁国心态的深层逻辑,更预言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撕裂与重生。 二、核心价值:照见文化基因的“X光片”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博...